财新传媒
2020年08月04日 10:38

向焦虑开战,三十岁的姐姐们就能活出自我吗?

 

作者:吴畅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十多年前,在影视剧里大谈中年危机的还是四十岁上下的男性。现在,轮到女性开始焦虑了。不过,她们还不到四十,仅至而立之年。

屏幕里和现实中,是各种姐姐们在“乘风破浪”:姐姐们不服输,她们要用气场、资历和经验,征服那些俏皮清澈的女生;姐姐们也不服气,在大城市里谁甘作孺子牛?拼了命都要冲上凤毛麟角的职位上。可惜,资本独爱青春,内地娱乐圈的姐姐们很焦虑,而...

阅读全文>>
2020年07月31日 14:35

成绩超出一本线120分,为什么视障考生依然这么少?

成绩超出一本线120分,为什么视障考生依然这么少?

作者:孙涛

 

“单考单招”是专门面向残障考生的高考招生制度,起源于1980年代。当时残障考生被苛刻的高考体检标准等政策排斥于高等教育之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陆续授权一批高校开设特定专业,并在高校所在地单独组织考试,招收特定类型的残障学生。 2015年,普通高考首次为残障考生提供全方位的合理便利支持,由此存在两种高考招生制度,但这也导致了残障学生的自主选择与高等特教院校的招生计划之间出现不可调和的矛...

阅读全文>>
2020年07月30日 13:11

张天潘:民间公益需要平和心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

作者:张天潘

 

2013年,我跟北大的师曾志老师一起发起安平基金的时候,就将“传播、行动、改变”作为安平基金的宗旨,如何连接社会组织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如何推动公益传播的发展,是我一直在关注的议题。

关于社会组织在社会救灾领域发挥的价值,我的思考是,这几年来,“集中力量干大事”的模式得到了很多的验证,成为了突发事件的标准模式,这也导致“全能型政府”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显著了。所以,在很多领域呈现出...

阅读全文>>
2020年07月29日 16:51

关于洪水的报道少了吗?为什么有人说“媒体失声”?

关于洪水的报道少了吗?为什么有人说“媒体失声”?

编者按 :6月以来,南方地区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在洪灾信息的传播中,有人质疑媒体失声,认为洪灾没有得到与洪水严峻程度匹配的社会舆论关注度;也有人认为今年的洪灾报道已经比往年更加丰富详实。

媒体到底是否在洪灾中失声,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效用?社会组织和媒体应如何更好地合作联动?7月12日,在“疫情阴霾下洪灾来袭,民间公益力量如何动员社会参与?”交流会中,几位媒体编辑、公益机构负责人回应了以上问题。

以下为...

阅读全文>>
2020年07月29日 16:22

“不开除强奸犯学籍”的背后,如何看高校的自主裁量权?

作者:徐超轶,法学研究生

近日,浙江大学对一名被法院判处强奸罪的学生作出留校察看的纪律处分,公众纷纷质疑浙江大学做出这一处分的合理性,认为这一处分结果是放纵了罪犯。相较于强奸犯罪的严重性,留校察看的纪律处分似乎过于轻微;对于该学生应予以开除学籍,才能显示对其行为恶劣程度的适当评价和高校对受害者的保护态度。 几乎与此同时,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对两名涉嫌考试替考的应届毕业生做出开除学籍的处分。两校的...

阅读全文>>
2020年07月27日 12:47

身处风险社会,如何理解“公信力危机”?

 

维舟,专栏作者,南都观察特约作者

 

 

近些年来,“公信力危机”的说法在媒体上频频出现。追溯来看,这最早见于2003年非典时期,之后随着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不时现身,今年爆发的新冠疫情、洪灾则又是一个新高峰。

 

最初的公信力危机多指向政府、大企业,媒体还扮演着质询的角色。这些年来的新问题是:人们现在连媒体说的都不大敢信了。网上半真半假的消息太多,官方渠道忙着辟谣,但有时连辟谣...

阅读全文>>
2020年07月22日 12:40

国家减灾委专家解析2020洪灾:现状如何,风险在哪?

国家减灾委专家解析2020洪灾:现状如何,风险在哪?

作者:程晓陶,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

6月以来,由于副热带高压特别稳定,降雨基本上笼罩在长江中下游,也包括了钱塘江流域,所以最近钱塘江流域泄洪,大家都很关注。总的来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其实南方大部分地区今年降雨偏少,但局部强暴雨特别多,而且一波接一波,并没有把整个降雨量加大,可是长江中下游就不是这样的状况。

7月7号之前,可以看到长沙和南昌还在影响范围之外,也就是说洞庭湖的四水还有鄱阳湖的五...

阅读全文>>
2020年07月21日 13:56

50万事实孤儿的困境:家庭难以抚养,政策还未保障

50万事实孤儿的困境:家庭难以抚养,政策还未保障

当同龄人还在吃喝玩乐的时候,8岁的西西却掉入了一个巨大困境——她无法确定自己是不是孤儿。

 

西西出身湖南,在长沙周边的小村庄长大,由奶奶抚养。父母未成年时生下她,却又匆匆“逃离”。父亲19岁那年,突发脑溢血身亡。曾打算将西西养到3岁才外出务工的妈妈也突然变卦。丈夫死后两个月,她就离家出走了,留下西西与奶奶相依为命至今。

 

现在,8岁的西西想要一个身份,却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谜题。

 

在中国,像西...

阅读全文>>
2020年07月20日 12:02

教师流动是否真的是均衡教育的“良药”?

教师流动是否真的是均衡教育的“良药”?

《教育蓝皮书(2020)》发布研讨会上提到了教师流动机制的问题,认为要通过教师和校长定期流动制度来促进公办学校的均衡发展,这的确窥见了教育资源均衡的现实困境,研讨会中相应的建议也试图从制度层面提出对策,认为“只要我们真正能够按照国家的要求实行教师和校长定期流动制度,(公办学校不均衡)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2020年4月至6月,我曾在华东地区一县城初中DW中学做田野调查,以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方式深入学校...

阅读全文>>
2020年07月17日 16:19

哈利·波特反对种族主义,为什么罗琳却不愿承认跨性别的存在?

哈利·波特反对种族主义,为什么罗琳却不愿承认跨性别的存在?

6月6日,《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在推特上对一篇文章中“来月经的人”(those who menstruate)这一表述展开了猛烈抨击:“来月经的人。我很肯定曾有一个词语可以形容这些人。谁帮我想想:吕人?绿人?钕人?”(‘People who menstruate’. I‘m sure there used to be a word for those people. Someone help me out. Wumben? Wimpund? Woomud?)

 

由于J.K.罗琳平日常常对公共事务发表评论,《哈利·波特》更被认为蕴...

阅读全文>>
2020年07月15日 13:25

对话:身处更加动荡的疫后世界,我们如何生活?

对话:身处更加动荡的疫后世界,我们如何生活?

编者按 :前段时间,北京再度爆发疫情之际,南都观察联合思想潮,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孙超两位学者,从理解多元现实出发,共同在线上做了关于“后疫情时代,如何重启经济生活”的分享与对话。

聂辉华认为,疫情导致的伤害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它波及的面太广,而世界上没有哪一次金融危机会影响到这么大的面。孙超也谈到,我们如今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动荡和糟糕的社会...

阅读全文>>
2020年07月14日 17:39

教育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中国的教育该继续争取什么?

 

 

“在课业负担、课业难度上,年级越高,压力越大。农村学校的课业难度高于城市学校,‘优质学校’的成绩压力高于普通学校。也存在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所谓减负的‘囚徒困境’,大家都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别无选择,还在推波助澜。”7月11日,《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20)》正式发布,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在发布会上说。

 

 


近年来,关于减负的争论不断,整体来看,中国学生确实面临着繁重的课业压力,...

阅读全文>>
2020年07月10日 15:15

孙超:后全球化时代与新经济生活

孙超:后全球化时代与新经济生活

孙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美国疫情观察》系列作者

 

 

当前的北京,“外头的人进不去,里边的人也出不来”,正好体现了这次“大流行”以来的一个新常态——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卡在什么地方。
 

今年1月下旬,我启程去斯坦福大学,开启访问学者的第二个学期,正好赶上中国和美国的疫情相继爆发。“国家不幸诗家幸”,对我们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这么一个全人类共同遭遇不幸的时期,也是研究...


阅读全文>>
2020年07月09日 16:31

苛求完美受害者背后,藏着一种“慕强”逻辑

苛求完美受害者背后,藏着一种“慕强”逻辑

 

作者:李愚

 

在社交网络时代,一些新闻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但一些看上去是非曲直很清晰的事件也会招致各种杂音。比如某个新闻中有施害者、受害者两方,但有些人的关注点却落在受害者不够“完美”上,并以此来削弱受害者的正义立场,甚至倒打一耙,认为受害者在“碰瓷”施害者。

 

用现在舆论中的一个热词来说,他们在要求“完美受害者”。人们经常以“完美”为标尺来衡量受害者,拿着“放大镜”考量其表述上...

阅读全文>>
2020年07月08日 11:03

聂辉华:我们怎样在一个风险社会里做出最优决策?

作者: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

 

一直以来,大家对后疫情时代或者疫情本身做了很多讨论,但是对一些深层次的思考是比较缺乏的。我今天讲的叫做“大白鲨经济学”,我想提出一个思考,那就是关于后疫情时代,我们怎么在一个风险社会里做出最优决策。世界已经发生改变了,我们的决策规则也要改变,如果墨守成规的话,我们可能会犯很多错误。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例子,大家可能听说过“马尔...

阅读全文>>
2020年07月07日 14:36

千万人的高考背后,教育资源是如何分配的?

千万人的高考背后,教育资源是如何分配的?

关于高考,总有关于资源分配和公平竞争的讨论,早在十年前,时任总理温家宝就曾疑问:“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

这其中当然有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人口比例逐渐降低的原因,但这似乎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人们之所以尤其关注高考,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以个人能力为本位的人才选拔制度,也是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分配机制,不仅关系到教育...

阅读全文>>
2020年07月05日 09:34

北京确诊病例上热搜,公布患者轨迹有必要这么曝人隐私吗?

北京确诊病例上热搜,公布患者轨迹有必要这么曝人隐私吗?

 

徐超轶,法学研究生

近日,在北京疫情渐缓之时,一则“石景山万达女子自称核酸检测阳性”的新闻又引起公众的关注。疫情防控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公众对信息透明度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任何一个新增病例都能刺激公众紧张的神经。

此次疾控部门的回应尚算及时,当日即封闭了石景山万达广场并进行消杀,次日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该名无症状感染者的具体情况和近期活动轨迹。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则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

阅读全文>>
2020年07月04日 20:06

改革不断,为什么在美国还有人想要废除警察?

改革不断,为什么在美国还有人想要废除警察?

▲ 1887年,一支德州游骑兵队的合影。© WIKIMEDIA COMMONS

 

 

 

作者:章罗储林

当地时间6月26日,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议会通过了一项城市宪章修正案,修正案旨在解散该市警察部门,将其替换成“社区安全和暴力预防部门”。修正案还将接受城市宪章委员会、市议会的政策和政府监管委员会审理。如果审理通过,明市将就此修正案进行全市公投,一旦公投通过,修正案内容将在明年5月1日正式生效。

这份修正案是对“B...

阅读全文>>
2020年07月03日 15:42

山东人欢迎批判“鲁性”?能够自我否定才能进步

维舟,专栏作者,南都观察特约作者

 

近期“高考冒名顶替”、“合村并居”等事件让山东处于风口浪尖,人们对具体事件的议论也逐渐转向对山东社会文化(所谓“鲁性”)的批判。网上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仅仅“黑”山东,难免流于地域歧视;与之针锋相对的,则是许多山东人站出来说欢迎批评,他们清楚故乡积弊之深,认为只有猛烈地黑,才能黑出一个新山东。

这看起来像是自曝其短,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也意味着社会出...

阅读全文>>
2020年07月01日 17:05

袁凌:在普通人身上,看到社会的基础和实质

袁凌:在普通人身上,看到社会的基础和实质

 

 

袁凌,作家、媒体人

 

▌我为什么要看见普通人?

有人问我:疫情过后,你最希望看见什么人?我说希望看见生活中的普通人。我一直在写作,却不太愿意追踪热点或流量很大的事件,而更倾向于关注一些特定的群体。回想起来,我的写作基本从开始就是这样的路数——书写普通人。

为什么写普通人,或者,为什么不愿意写那些所谓“成功”的人?“成功”的人身上并非没有写作价值,但我觉得,在他们自我感觉比较“不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