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观察:我与孩子一起重新思考自由与爱

作者:常青,人文医学博士,维克森林大学访问学者
2018年8月,我到了美国的维克森林大学做访问学者,直到今年8月才结束。我有两个孩子,一个在上小学,另一个才两岁,他们都跟我到了美国,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希望他们能更好地学英语,我和丈夫都对自己学习多年的“哑巴英语”(懂英语,但是有口说不出)深感惭愧。他们渐渐突破了语言的障碍,还有很多其他的收获。
▌自由是把双刃剑
入学之前,第一次去...
作者:常青,人文医学博士,维克森林大学访问学者
2018年8月,我到了美国的维克森林大学做访问学者,直到今年8月才结束。我有两个孩子,一个在上小学,另一个才两岁,他们都跟我到了美国,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希望他们能更好地学英语,我和丈夫都对自己学习多年的“哑巴英语”(懂英语,但是有口说不出)深感惭愧。他们渐渐突破了语言的障碍,还有很多其他的收获。
▌自由是把双刃剑
入学之前,第一次去...
作者:秦宽,独立撰稿人,长期关注城市化、公民权利等议题
美国时间9月19日,特朗普表示批准了TikTok与美国公司的合作协议,随后,沃尔玛和甲骨文发布声明,称将持股TikTok在美国成立的新公司“TikTok Global”。包括TikTok的母公司字节跳动在内,三家公司达成“原则性共识”,并将提案交给美国政府,期望尽快达成中美两国法律规定的合作协议。
TikTok最近在美国市场上所经历的封禁、竞购、合作等起伏,也是中美之间的一个...
作者:维舟,专栏作者,南都观察特约作者
全文2800余字,读完约需6分钟
近来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新现象:很多人开始有意识地区分“女权”和“平权”,我已经遇到不止一个人特别向我说明,她“支持的不是女权,是平权”。这有时是为了淡化自己立场的激进性,有时是出于对“女权”一词的避嫌,但更多的则是为了在概念上做出区分——似乎在中国社会语境下,“女权”并非中性地指代“争取女性应有的权利”,而很容易被看作是一种...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编者按 :关于教育的焦虑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逃不开的社会情绪,重点学校、辅导班、学区房、高考、出国……它们层层累加在教育之上,划分出不同的学习形式和选拔结果。现在小升初甚至幼升小的竞争真的来源于高考吗?为什么呼吁了多年的减负还没有实现?在疫情之后,我们正在经历的大规模的线上教育如何链接到未来的教育?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