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章罗储林
 
除了极端气候造成的洪灾、干旱、火灾、酸雨、海平面上升外,气候变暖还会带来其他的各种负面影响。农作物减产导致饥荒,一些此前未曾出现的病菌、病毒造成大量的感染,瘟疫流行。动物走出栖息地与人类抢夺生存空间。
 
2021年7月18日18时至21日0时,郑州出现罕见持续强降水天气过程,据郑州气象观测站的数据,仅20日16-17时郑州本站降雨量就达201.9毫米,超过我国陆地小时降雨量极值。截止23日中午,强降雨与其带来的次生灾害导致51人遇难,郑州的内涝仍未完全结束。
▲ 本次强降雨过程中,郑州、嵩山、新密等10个国家级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建站以来历史极值。© 河南省气象局
 
中央气象台的专家解释,此次极端暴雨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北抬和我国东南沿海上正在肆虐的“烟花”台风的外围环流有关。7月中旬起,受北美洲“热穹顶”事件的上下游效应影响,副热带高压提前大幅北抬,7月20日它的中心脊线位于辽宁和吉林附近,从东南沿海一直到华北平原,都是饱含太平洋水汽的东南风。而7月18日生成的台风“烟花",充当了太平洋水汽的大型水泵,将其凝聚成急流送向华北平原,最终化为持久的特大暴雨落下。
 
就在行文的此刻,造成此次强降雨的台风“烟花”已经绕过台湾岛,逼近华东沿岸准备登陆。根据中央气象台23日上午发布的累计降水预报,浙江上海等地都将迎来特大暴雨,其中浙江东部沿海局部降雨量将超过800毫米。这个大且慢的台风,将有可能在华东带来时间长、影响广的极端天气状况。
▲ 台风“烟花”顽强北上,苏皖鲁津冀强降雨显著。© 中央气象局
 
几千公里外,在西欧出现创纪录的降雨,比利时、德国、荷兰、卢森堡和瑞士于2021年7月14日发生洪水,导致多条河流决堤。除了目前已经确认的死亡人数外,洪水还导致部分国家大面积停电并被迫强制疏散人口,还破坏了部分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农业设施。尤其是在德国,基础设施的破坏相对较为严重,截至7月20日,洪灾造成德国至少197人死亡、300人失踪、749人受伤,成为该国二战后最致命的自然灾害事件。
▲ 伦敦九榆树区,人们推车向前。© CNN
 
而6月,素以气候温和闻名的北美西部遭遇罕见热浪,多地最高温度飙升至40摄氏度以上。据BBC报道,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利顿村(Lytton)6月29日的最高气温达到49.6°C,27日至29日连续三天打破加拿大全国纪录。而在6月26至28日的3天内,美国西北部俄勒冈州波特兰的最高气温也连续创下该市纪录——分别达到了42.2°C、44.4°C和46.1°C的高温。高温天气在美加两国已导致上百人死亡,还加剧了当地的山火灾害。
 
▌气候紧急状态
 
在这一连串看似孤立的极端天气事件背后,“气候变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气候变化”指的是地球气候系统许多不同方面的变化,包括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降雨模式变化、出现极端天气(如山洪和热浪)的频率增加、季节长短和农作物产量变化等。而气候变化的一大因素,则是现代化生活带来的碳排放增加,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带来的全球变暖。
▲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已经影响到北极熊的正常生活。© pexels
 
绿色和平组织气候风险项目负责人刘君言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全球变暖,大气环流系统以及海温都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大气系统正在变得愈加不稳定。这就导致当前的极端天气事件主要呈现两大趋势,一方面是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越来越高,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其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不论是河南暴雨、欧洲洪灾还是北美热浪,其极端性都超出历史数值预期,因此难用历史经验为当下提供参考。
 
仅在中国,今年7月绿色和平发布的《城市气候风险报告》就指出,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到本世纪末,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广东省的平均气温均有一致升高趋势,其中极端强降水可能成为影响三个区域城市安全重要的气象灾害。
 
实际上,尽管气候变暖在过去四十年间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议题,但从口头承诺到实际行动依然有很长的距离,全球对气候变暖的控制力度并未得到显著增强。即使是被舆论批评为改善效用远远不足的《巴黎协定》中承诺的,将全球平均气温增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在协定签订五年之后的今天,仍未兑现。
 
目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水平已处于创纪录的高位,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2摄氏度。如果再不做出改变,气温升幅在本世纪可能达到灾难性的3摄氏度以上。而一旦平均气温升高超过3摄氏度,高温热浪将变得更加频繁,且持续时间更长。有的地方会有更多的暴雨,有的地方则会更加干旱,极端天气频发。而气温升高所导致的南北极冰盖融化,将使海平面上升13米,届时,包括上海、天津在内,大约1.45亿中国人所生活的区域将被水完全淹没。
 
除了极端气候造成的洪灾、干旱、火灾、酸雨、海平面上升外,气候变暖还会带来其他的各种负面影响。比如农业,在一些地区农业可能会因为水热的增加有所改善(如在西伯利亚),但更大范围的实验显示,温度的升高、更长时间的干旱及二者的副作用,如高浓度的近地臭氧气体,可能在未来的数十年内带来农作物的根本性减产,从而带来饥荒。
 
而气温升高带来的生物系统改变,可能会造成瘟疫爆发,携带热带疾病的昆虫进入温带地区,登革热、疟疾等传统热带疾病正在夺去更多的生命,一些此前未曾出现的病菌、病毒造成大量的感染。由于生态变化造成的栖息地环境改变和食物短缺,会使一些动物会离开传统的栖息地,与人类争夺空间。
 
正因如此,去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WEF)所发布的《2020全球风险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全球经济未来十年所面临的风险中,气候行动(改善气候变化的行动)失败、生物多样性的流失及极端天气事件都名列前茅,它们都将对全球经济造成严峻威胁。
 
2019年,一万一千名专家在《生物科学》(BioScience)杂志发表联署声明,强调气候变化真实存在,必须立即宣布地球“正面临气候紧急状态(Climate Emergency)”。截止2月,全世界已有34个国家以及1800个地方政府响应这一号召,宣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
 
这一词语因此入选为牛津英语词典的2019年度词汇。联合国秘书长也于去年12月底在气候雄心峰会(Climate Ambition Summit) 上呼吁世界各国领导人宣布本国进入“气候紧急状态”,直到实现碳中和。
 
▌全面性的“绿色新政”
 
一方面是意识到气候问题的紧迫性,去被动抵御紧急状态下的灾难;另一方面,人们也需要行动起来,主动积极改变问题的发展方向。
 
随着“气候紧急状态”一同出现的新词,还有“绿色新政(Green New Deal)”。这一词语最早来自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的倡议,他提议为“绿色产业创造就业机会,从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同时遏制气候变化。”2018年美国中期选举中,亚历山德里娅·奥卡西奥-科尔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AOC)代表民主党赢得选举进入众议院后,这一词语再次成为热词。
 
2019年2月7日,AOC与参议员艾德·马基共同发布了一个框架性的立法草案“绿色新政决议”,正式提出,美国应坚决引领对抗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推动全面经济低碳转型。要通过“十年全国动员”将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降至净零。与传统政策不同,绿色新政不仅强调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也强调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公平公正的经济转型和对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
▲ 《巴黎协定》旨在大幅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帮助各国向低碳经济转型。© 联合国|气候行动
 
随着“绿色新政”方案的提出,世界各国在公众压力下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全面向“2050年前达成‘碳中和’”的目标前进。
 
例如德国于2019年制定《联邦气候法》,就将此目标入法,同时设立跨部门的气候内阁治理机制,协调各部门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制定各部门的减碳责任。
 
法国国民议会于2021年7月通过《气候与韧性法案》,其中包括订立生态灭绝罪、2024年起限制城市中高污染车辆的通行、2025年起无法租赁高能耗的房屋等内容。
 
而韩国政府也于去年提出韩国版新政,旨在克服新冠肺炎带来的负面影响力。新政以加强数字和绿色技术、加强就业社会保障网络为主轴。其中"绿色新政"将分三个领域进行,即城市·空间·生活基础设施绿色化、产业革新生态系统构建、低碳·分布式能源推广。
 
在中国,自1990 年国务院设立由国务委员任组长的“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以来,我国一直设置专门的机构以处理气候变化议题。而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于7月16日正式开始在线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系统 (ETS) 是一个基于市场的节能减排政策工具,旨在通过市场功能减少碳排放,降低能耗及大气层碳浓度,促进产业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超越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场,并使得被纳入市场管控的全球碳排放量份额翻了将近一倍。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中国碳市场也将进一步扩大到另外七个高碳排量的产业,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航空。
 
但值得注意的是,现行的气候变化应对措施仍然缺少长效机制和市场化手段的运用,同时缺少对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以从根本上防治污染,也缺少推动政策出台与协调的能力。在我国承诺实现2050年全面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当下,全面性的转型计划、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研究和能力建设依然缺席。
 
▌提升面对极端天气的调适能力
 
除了认识气候问题的紧迫性,采取行动去减缓全球变暖,我们也需要在新的气候环境下调适自己的行为。
▲ 截至2021年7月27日,河南省强降雨造成1331.98万人受灾,因灾遇难71人。© 新华社
 
以郑州本次城市内涝为例,如何全面转型以提高面对极端天气的调适能力,考验着城市系统对特定风险的管理能力。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变革,包括城市道路、桥梁、排水等硬件建设,也包括交通调度、隧道和地铁应急、紧急情况救援、气象、电力、医疗各部门联动等管理手段。
 
联合国2005年所通过的《兵库行动框架 2005-2015》(The Hyogo Framework for Action 2005-2015)指出,防灾的重点不仅需要降低人类社会在灾害面前的脆弱性,以舒缓灾害风险;重视社会各层级的利益相关者抗灾能力的培养;也必须强调减灾政策、减贫政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整合。
 
这实际上指出了应对极端气候的重要基础。当气候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常见,我们需要的不是消极抗御,而是调整自身的行为以拥抱不确定性。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原有的旧思维或单一的防灾策略已经不再适宜,我们必须重新拟定防灾策略,并将其作为常态化的风险加以防范,提高面对灾害的韧性,以降低风险和伤害。
 
回顾历史,危机本身往往不是最致命的地方,最致命的,常常是忽视问题和心存侥幸。面对气候危机,甚至是气候紧急状态,我们最大的敌人,不只是人类排放出来的温室气体,而是不愿意面对真相的侥幸心态。无论是减缓气候变暖的速度还是提升面对极端天气的调适能力,我们都必须立刻行动。
话题:



0

推荐

南都观察

南都观察

903篇文章 1次访问 1小时前更新

有态度、有深度、有广度、有宽度的思想类自媒体,致力于解读社会公共议题,呈现多元观察,引发社会思考。

文章